發布時間:2022-07-05
01
人類史系列的開篇之作
《第三種黑猩猩》是賈雷德·戴蒙德教授所著的人類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英文原著在1992年出版,也是戴蒙德教授第一部面向大眾出版的科普著作。接下來出版的《槍炮、細菌和鋼鐵》與《崩潰》也是曠世名著,這一系列著作獲得了全球范圍的認可和贊譽。在我看來,戴蒙德教授的人類史系列作品是“科學的人類簡史”,與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的暢銷書《人類簡史》對比閱讀,頗有趣味。這里并非要厚此薄彼,但閱讀出自科學家筆下的“人類簡史”,相信讀者會對人類的演化乃至人類社會的由來,有不一樣的認識。
02
人類的跳躍式演化
現代人類從哪兒來?當然是猿猴,但猿猴是怎么演化成人的?書名“第三種黑猩猩”的意思,就是作為生物學分類的人科里其實有三種動物——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現代智人。為什么黑猩猩和智人居然屬于同一個生物學分類呢?因為通過基因組研究,科學家發現黑猩猩與人類的基因差異不到2%。所以在生物學家眼里,人類就是另一種“黑猩猩”。
而就算只有不到2%的差別,現代人也是占領地球的優勢物種,我們可以把黑猩猩關在動物園里欣賞。這看上去微小的區別為什么會產生如此之大的差異呢?戴蒙德教授提出了一個精妙的概念“跳躍式演化”,意思是,雖然現代人的祖先是猿,但是人類演化研究已經知道從猿到人之間有好幾個過渡性人類物種,比如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等等。
這些過渡性人類物種已經不再是猿,但也非現代智人。最早的過渡性人類物種直立人出現在百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上,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數萬年前的歐洲大陸上。戴蒙德教授斷言從過渡性人類物種到現代智人之間,存在一個基因水平的跳躍式演化,成就了現代智人。那么最引人入勝的問題就是——這個成就了現代人的跳躍式演化究竟是什么時候發生的?以及,是什么基因改變推動了人類的跳躍式演化?
對跳躍式演化發生的時間,戴蒙德教授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斷:大約4萬年前。他說,4萬年前的智人,基因上已經完全和現代人一樣了,如果可以穿越時空去搬運一個4萬年前的智人到現代社會,完全可以教會他開飛機。我個人很同意這個結論,當然4萬年也許并不十分精確,還需要基因水平的更多證據支持。這個論斷告訴我們兩個重要信息,第一,在尼安德特人與智人之間,必然存在某些非常重要的基因差異,這些基因差異推動了人類跳躍式演化。第二,雖然基因已經準備好,但是智人建立如此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還需要上萬年的時間。
在撰寫此書的1992年,科學家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還完全未知。2010年,德國科學家斯萬特·帕博教授領導團隊開展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測序研究告訴我們,尼安德特人不僅僅是智人的近親,還跟智人通過婚,乃至現在人類基因組的2.6%都還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尼安德特人很可能也擁有語言(也擁有與語言相關的人類Foxp2基因突變),那么究竟是哪些基因推動了人類的跳躍式演化呢?
2012年,帕博教授的學生卡托維奇教授和我發表了一個研究成果,我們發現一個對大腦發育有重要功能的基因MEF2A的調控區DNA(脫氧核糖核酸)有一段智人獨有的變化,而尼安德特人沒有這個變化,擁有了這個變化的智人,出生后的大腦發育成熟期被延長了(Liu et al.Genome Research 2012)。
我們提出假說,智人的大腦發育成熟期被延長與幼年智人需要學習更多的生存技能和接收更多社會環境的輸入有關。這段DNA變化大概率在30萬年前正準備走出非洲的智人身上發生,那時的尼安德特人已經在幾十萬年前走出非洲,定居在歐亞大陸上,因此這個智人特有的DNA變化很可能是推動人類跳躍式演化的基因變化之一。
從左至右為智人、尼安德特人、黑猩猩、獼猴。數字單位為百萬年。箭頭標示MEF2A基因調控區的DNA變化出現的時間。
現在讓我們看看歷史學家撰寫的《人類簡史》,人類比尼安德特人先進的地方是“想象力驅動的認知革命”?這個說法非常有趣,但遺憾的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尼安德特人也擁有語言,他們為什么就不會八卦、不會講故事?而且人類與尼安德特人還一起生活過,都通婚、生育過,為啥沒有相互八卦、講故事?因此所謂人類比其他物種更先進的地方是擁有想象力,這一說法實在是既沒有科學依據,也罔顧其他動物的能耐,貓貓狗狗吃飽了睡覺的時候,誰知道他們有沒有想象著下一頓大餐呢?如果非要說人類由于想象的力量可以共同相信一個什么“共同體”,那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而非人類從猿猴或者尼安德特人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性的演化與藝術的誕生
戴蒙德教授總結的第二個人類從其他物種脫穎而出的特點就是性行為與兩性關系的演化。在這部分,戴蒙德教授在后續的《性的進化?》一書中有更精彩詳盡的闡述。自從4萬年前現代智人的基因準備好之后,群居生活,乃至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組織結構就開始隨之演化,人類的各種本能行為就開始被社會規范風俗不斷約束。因此討論人類的性行為和兩性關系必須結合生物學本能和社會風俗規范方方面面的交織作用。
自從人類開始了群居生活,且擁有了語言,就開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創造,藝術創造看上去好像不能馬上換來生活資料,卻有可能在演化中給人類帶來益處,比如某些鳥類會在尋找配偶時為了炫耀自身的能力建造一個不怎么實用的豪華鳥巢一樣。
當然人類還專門制造出了不少麻醉自己并且有害健康的化學品,如煙、酒和毒品。人類為什么老要跟自己過不去,不作死不休呢?戴蒙德教授也從演化的角度分析了這些明知道會損害身體健康的煙、酒、毒品是怎樣在人類社會被接納的。雖然人類演化了上萬年,擁有了復雜的社會系統與風俗規范,但是其實幾萬年在生物演化面前只是須臾一瞬。由于人類98%以上的基因和黑猩猩都是一樣的,所以可以猜想到的是,人類的許多行為仍然被生物的本性影響。
總結一下,人類的跳躍式演化是由于基因演化,給了人類某種更優越的能力可以學會更復雜的技能,學會在更復雜的環境中生存。就算人類具有某種只有人類才有的想象力,那我也敢肯定,這個想象力基因也是在人類跳躍式演化某個基因突變的過程中產生的。
關于人類史的寫作
在這本書中,戴蒙德教授還分析了農業、馴化動物和印歐語系一步步“征服”世界的步伐。這些內容在他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有更精彩詳盡的描述?!兜谌N黑猩猩》闡述了從猿到人的跳躍式演化,和人類社會演化的基本框架,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戴蒙德教授用科學、客觀的闡述方法,講解了人類社會狩獵——采集到現代化的演化過程,并將不同地區的人類產生了不同程度文明的原因歸因于地理因素的深刻影響。在《崩潰》中,戴蒙德教授進一步闡述了地理因素如何導致人類社會的興衰?,F在我們以農業舉例,看看戴蒙德教授如何闡述農業在現代社會中的產生和演化。
人類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從狩獵——采集到農業的演化,雖然農業也有百般缺點,但究竟是不是歷史學家筆下的“陷阱與騙局”呢?我想,人類社會走向何種生存途徑,其實無關價值判斷,不是哪種選擇更好或更壞。農業讓人類社會走向現代的同時確實帶來了壓迫剝削,也帶來了因人口聚集而導致的傳染病。而狩獵——采集就是田園牧歌般美好嗎?
戴蒙德教授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冷靜描述了他在新幾內亞地區一些至今仍維持了狩獵——采集習俗的原始部落的真實見聞。由于不能總是采集到足夠的食物或者一直獵到足夠多的獵物,如果狩獵——采集部落人群足夠健康,按照正常的生育速度繁衍的話,很快生活資料就會耗盡,因此殺嬰與給年輕人絕育其實是常見的維持部落生存的手段。當然,這些手段并不常見,因為狩獵——采集部落人們的平均壽命通常只有三四十歲而已,生育的成功率也沒有現代社會那么高。
如果說農業是騙局,那狩獵——采集顯然也不是更美好的選擇。戴蒙德教授詳細分析了農業社會之所以能產生并逐步推廣的原因:無數個正反饋推動了文明前進的腳步,不可阻擋。至于為什么有些地區的智人開啟了農業社會乃至更復雜文明的歷程,而像新幾內亞一直到現代仍然保持了狩獵——采集的習俗?戴蒙德教授認為還是地理因素導致的。在地理因素的限制下,如果不能馴化合適的農畜,培育出足夠多的農作物,農業進程就不會啟動。
科學的人類史觀
戴蒙德教授在《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第一章中簡單回顧了人類從猿猴到尼安德特人再到智人的演化過程,然后做出了一個假設——如果有一位沒有任何歷史知識的人類學家穿越回1萬年前,那是人類開啟農業進程之前。這位人類學家能夠預測1萬年后,最燦爛的人類文明將在哪塊大陸上誕生嗎?他認為不能。
戴蒙德教授提出:現代人類的基因在4萬年前就準備好了,身處各個大陸的智人的基因水平都是一樣的,當然也有差異,但是沒有認知能力的差別。究竟哪些大陸的智人會啟動農業生產和后續更復雜的文明,則受地理因素的限制。作為研究基因的科學家,我非常同意這個論斷,基因的演化非常緩慢,幾千年乃至數萬年都不足以產生決定性的變化,因此所謂某人種比其他人種更聰明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人類走到現在首先需要在4萬年前準備好先天的基因,然后就是在不同大陸演化出不同的社會,在不同社會生活的人們當然會擁有不同的認知,認知也會通過正反饋推動社會進步,但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而非原始驅動力。其實作為復雜系統的人類社會演化也許根本不需要什么推動力,只不過認識到地理因素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限制條件是戴蒙德教授的功勞。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復雜過程,當然不止地理因素這一個變量。戴蒙德教授的創舉在于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了一個決定人類社會走向的重要變量,盡管不是唯一變量。這與中國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觀點有很多契合之處?!疤鞎r”可以認為是來自太陽的能量輸入和大氣環境,“人和”則是智人自己的基因儲備,“地利”則是戴蒙德教授發現的可以加快或者減緩文明進展的腳步的地理因素。
這個“地利”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觀點,是否可以適用于更多的歷史場景,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無論如何,人類的歷史應該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研究,否則就成了虛構性文學作品。擁有了科學人類史觀的視角,面對當今的人類文明就會有一個更客觀的評價。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某些暫時發達地區的興起其實不過是地理因素使然,并非人種之間有認知能力的差距。
如果暫時在某些時期發展落后,也可以運用現代科技努力克服“地利”的限制奮起直追。戴蒙德教授是科學家出身,卻有生花妙筆。他的作品不僅富含科學思想,人文價值也超越了一般的科普和文學作品。其中《槍炮、病菌與鋼鐵》還獲得了普利策獎的殊榮。此簡單導讀難以傳遞戴蒙德教授作品魅力的萬分之一,我向讀者強烈推薦這本《第三種黑猩猩》以及人類史系列的其他作品。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賈雷德·戴蒙德著, 2022.6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出版社授權發布,略有改動。
撰文 | 仇子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