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07
作者:陳歡歡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22/07/07 11:05:31
今年3月以來,上海市經歷了疫情防控最嚴峻的一次考驗。面對突發疫情,逆行的不僅有醫護人員,還有大量的科研人員。
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科研單位,許多科技工作者背上行囊,趕在封控之前住進實驗室,開始了疫情防控和科研攻關“雙線作戰”。
在他們的努力之下,科研工作不僅沒有按下暫停鍵,還取得了豐碩成果,確保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按時向前推進。他們還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上??挂哓暙I力量。
堅守陣地 逆行攻關
“我們養猴子的不敢回家,已經買了睡袋睡在單位?!币驗閾幕丶液蟊桓綦x,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實驗動物平臺和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100多位員工主動請纓,3月8日起帶著充氣墊、被褥等生活用品在動物房輪班留守。
2300多只實驗猴、約12000籠小鼠、約1000籠大鼠、3280缸斑馬魚……雖然忙得連軸轉,但大家知道,確保它們的健康,就是確??蒲泄リP能順利開展。
面對嚴峻的疫情,中科院上海分院多名員工扛著行李進駐園區,和儀器設備睡在一起,爭分奪秒地工作。
在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航天工程部,留守的科研人員實行兩班倒,一批人從早上8點工作至晚上8點,另一批則接力奮戰至早上8點。大家要么打地鋪,要么搭行軍床?!袄Я司退粫?,醒來接著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技攻關上來?!焙教旃こ滩坎块L侯霞表示。
該所領導班子和200余位科研骨干在一線的堅守換來一系列成果:國際首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大氣探測激光雷達主載荷成功隨星發射;中國空間站實驗艙II高精密時頻柜冷原子微波鐘項目正樣產品完成研制,并于6月15日發運至北京;國家重大專項核心元器件N41釹玻璃用包邊玻璃完成研制……
3月底是上海疫情防控關鍵階段,恰恰也是許多科研項目的攻堅時刻。
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一支攻堅小組的連續封閉作戰下,3月27日,基于國際先進的自種子諧波輻射放大模式自由電子激光首次實現工程目標。3月30日,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順利通過了專家工藝測試,所有驗收指標均已實現。
自3月底封控伊始,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200多名科研骨干就堅守在崗位開展科研工作,4月20日開始陸續又有300多人分批返崗,20余個科研團隊夜以繼日開展科研攻關,完成了19型56星320余臺(套)衛星單機的驗收、裝調和測試。在疫情封控關鍵時期,大家克服重重困難,將4顆衛星陸續送抵衛星發射中心。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多個課題組員工趕在封控前最后一刻扛著行李進園區,順利完成航天器熱控涂層與材料研制等多項工作?!?0后”科研新兵田潤負責陶瓷素坯的預燒工作,從嘉定園區開始封閉管理之后就睡在了辦公室沙發上。身為郭景坤透明光功能陶瓷攻關突擊隊的一員,他說,“我感到非常自豪。去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黨組織活動讓我深受鼓舞,在這樣一個困難時刻,作為一名黨員,我需要站出來,保障科研工作不斷線?!?/p>
疫情之下,多個國家重點項目所需材料供不應求,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作為我國多種重大戰略有機材料研制和生產的獨家單位,收到了多封緊急求助函。在上海市政府和相關園區的支持下,他們緊急啟動復工復產,保障了材料供應。
一手抓防疫 一手抓保障
這樣的成果涌現,離不開中科院上海分院及各研究所的統籌協調和總體部署。他們研究制定了詳細的疫情防控預案,統一指揮、綜合協調,一方面抓細抓實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為科研任務的運行實施提供保障支撐。
3月中下旬,楓林園區出現職工密接狀況后,上海分院第一時間緊急協調徐匯區有關部門和區疾控、所轄街道,落實流調查明路徑,組織力量對1600余名職工和學生連夜開展核酸檢測,兩家研究所主要領導堅守現場,直到次日凌晨3點半才順利完成。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王燕雖是領導班子中年齡最大的女同志,卻主動提出值守園區,這一留就是兩個月。她帶頭搬運抗疫物資,組織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全程參與核酸檢測,聯系協調醫院為有需要的學生開具急需的處方藥物,解了燃眉之急。她還在微信群里和視頻會上安撫學生的焦慮情緒,關注大家身心健康。
在這場抗疫戰斗中,中科院上海分院廣大黨員干部下沉一線,駐守園區近60天,為大家采購睡袋、洗漱用品等生活保障用品,及時對公共區域進行消殺,并安排送餐服務,全力保障重大科研攻關不停步,重大科技設施運行不停歇,重要支撐平臺維護不停滯。
疫情期間,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在研植物空間實驗項目團隊要奔赴海南文昌發射基地。上海分院分黨組積極協調,及時落實辦理車輛離滬證明并協助跨省轉運,最終歷時32小時,于5月16日到達海南就地隔離,保障了科研任務按計劃進行。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也在疫情期間想方設法轉運40余名科研人員到武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5月19~23日,2MWt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堆主體系統安裝全部完成。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第一時間多方協調,保障大型核磁設備和生物實驗室必需的液氮供應、實驗動物飼料配送,為基礎研究和新藥研發保駕護航。
發揮專業優勢 服務人民大眾
在科研攻關的同時,中科院滬區各科研機構也發揮專業優勢,為上海市防疫工作貢獻力量。
例如,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領銜開發的移動式核酸檢測實驗室24小時不停歇運行,與氣膜檢測實驗室互為補充,在上海市防疫一線發揮重要作用。
3月中旬,上海市緊急招募PCR核酸檢測志愿者。中科院科研機構相關專業的64名志愿者(前后兩批次共135人)連夜準備,在一天之內集結完畢,于3月18日前往嘉定的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他們利用專業知識,僅用一周就建立并磨合出了一套高效工作流程,將樣本檢測量從最初的12小時5000個,提升到了8小時1.6萬個。
在社區防控工作中,還有一支科技工作者志愿服務隊伍。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30名志愿者在楓林街道連續20多天開展轉運協調、技術保障、核酸掃碼、搬運物資、配送藥品等志愿服務;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先后7次協助天平街道完成1萬多人次的核酸檢測,被社區譽為“最積極和最靠譜的志愿者團隊”;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于封控前派出3批38人次社區志愿者,協助街道完成4000余人次檢測任務……
截至5月底,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共有2670名黨員擔任社區志愿者,參加社區服務29895次,累計服務86490.5小時,發布抗疫日記3672篇。
據悉,在黨員先鋒的帶動下,截至5月底,先后有42名奮戰在疫情防控和科研攻關一線的科研骨干、青年學子、志愿者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能量調控材料重點實驗室的熊有緣說,“最開始就是想在疫情緊張的時候出點力,在加入志愿服務隊以后,看到黨員同志們都帶頭沖在一線,不計個人得失,將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后,心靈受到了觸動,于是便想向這個發光發熱的組織靠近,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p>